悠悠万事,吃饭为大。" 手中有粮,心中不慌 " 在任何时候都是真理。
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数据显示,全国粮食总产量 14130 亿斤,比上年增加 221.8 亿斤,增长 1.6%,在连续 9 年稳定在 1.3 万亿斤以上的基础上,首次迈上 1.4 万亿斤新台阶。中国饭碗里装了更多中国粮,进一步增强了粮食安全底气。
" 二十一连丰 " 的成绩来之不易,我国以占世界 9% 的耕地、6% 的淡水资源,养育了世界近 1/5 的人口,14 亿多人不仅能够吃得饱,而且吃得越来越好。目前,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 500 公斤,远高于国际公认的 400 公斤安全线。事实一次又一次证明,一个国家只有立足粮食自给,才能真正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,从容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挑战。
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和消费结构升级,今后一个时期粮食需求还会增加,耕地水资源约束日益趋紧、极端天气异常多发,总体上粮食供求将呈紧平衡状态,保数量的同时,还得保质量、保多样,粮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。历史经验表明,粮食生产爬坡难、滑坡易,粮食安全这根弦必须绷得紧而又紧,粮食生产必须抓得牢而又牢。
近日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《乡村全面振兴规划(2024 — 2027 年)》,其中就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提出明确目标任务,包括提高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水平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、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、加大粮食生产支持力度。确保饭碗端在自己手里,既离不开 " 藏粮于地、藏粮于技 ",也离不开 " 藏粮于民 "。
耕地是粮食生产的 " 命根子 ",今天的耕地就是明天的饭碗。18 亿亩耕地是红线,是战略底线,也是关系国家命脉的安全线。坚持稳面积、增单产两手发力,关键则在于因地制宜建设旱涝保收、节水高效、稳产高产、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。目前全国累计建成超过 10 亿亩高标准农田,比 10 年前增加两倍多,为粮食稳产丰产提供了重要支持。按计划,到 2030 年将累计建成 12 亿亩高标准农田,这将有助于积极应对几年后将会到来的粮食需求峰值。
给饭碗里装满中国粮,科技这把 " 饭勺 " 不可或缺。目前,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 75%,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 63%,分别比 10 年前提高 13 个百分点和 8 个百分点左右;近 10 年来,主要粮食作物的良种已迭代升级两轮。耕地和种子这两个要害、科技和装备这两个支撑,有力推动着千亿斤的跨越。以科技创新引领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,加力推进种业创新攻关,加快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,就能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和资源利用率,为粮食丰收持续注入新动能。
农民是粮食生产的主力军,稳粮增产首先得稳住农民种粮信心,调动和保护好农民种粮积极性,这就有赖于 " 有形之手 " 与 " 无形之手 " 形成合力,让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统筹发力。一方面,不断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,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,稳定农民种粮预期。另一方面,做大做强粮食产业,加强品牌建设,通过拉长加工产业链,提升粮食产品品质和附加值,引导更多种粮农民从卖原粮向卖产品、卖品牌转型,实现增收致富。
节约粮食和反食品浪费也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。无论是推进粮食节约减损行动,将粮食生产、储存、运输、加工损失率控制在国际平均水平以下,还是实施全民节粮意识提升行动,在全社会形成 " 厉行节约、反对浪费 " 的社会风气,都是题中应有之义。粮食安全是 " 国之大者 ",关乎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。节约粮食,人人有责。(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邓浩)
经济日报 - 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,原创评论、理论文章可发至 cepl#ce.cn(# 改为 @)。详见经济日报 - 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。
相关文章:中经评论:中国碗要装更多优质粮
(责任编辑:臧梦雅)
转载请注明来自福建建筑装修装饰资讯大世界,本文标题:《中经评论:1.4万亿斤!中国粮“藏”在哪?》
还没有评论,来说两句吧...